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研 究 方 案

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研 究 方 案

时间:2017-02-22 17:42 阅读数:4691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改革人才模式,积极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确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学校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过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上面。这就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高效率课堂迈近。

对我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我校地处县城边缘,学生中约30%来源于农村,55%来源于城镇(其中30%多由于失地而农转非),15%来源于流动人口子女。是典型的农村初中,城郊结合部的初中。学生来源、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相对复杂,给教师教学增加难度。同时,我校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能得到提高,学生发展不能达到目标。

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进行一番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单一,不能有持久的良好氛围,教师态度冷淡,毫无热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二、课中没有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重教不重学。三、缺少对学科特点的体现,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不落实。四、课堂中缺少恰当的有效的训练,教学反馈不充分。由此可见由于受升学考试和传统理念做法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以人为本”的意识,教师仍然在唱独角戏,把学生置于旁观者的位置,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课堂教学的效益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相背离。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哪些方法、途径,特别是适合我校学生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与学校小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专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堂教学”特指农村初中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包括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教与学的管理、评价等问题。

2、“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不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到没有,学得好不好。这样的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与策略。这样的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提倡教学的多样化与教学行为的灵活性。

3、本课题中的“策略”指的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教学策略”指的是在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1、政策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设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宗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实质性的改变,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我们认为:课改前,教师是教学带头人、教学权威者、学生培训者;课改中,教师成为教学理论的终身学习者和疑问者、课改理念的探究者、实践者和完善者、学科教学和科研资讯条件的提供者和分享者、师生共同发展的多维互动人和共同受益人。新课改提出了符合现代教学论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我校生源现状,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化,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是有力的保证

新课改中要求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正是基础教育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

2、认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反映,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因此,要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能动性,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达到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精神的最佳效果。

3、教育心理学依据: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师生间情感、认知、行为、教学等互动过程,更是学生内在动机、智慧潜能发挥的能动过程。现代课堂师生间在全通道式的多向交流中,学生主体应处在情感、行为和教学内容交融的能动状态之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变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学习方式,探索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心理学理论为我们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支撑。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既然是“心心相印”是“人学”,这就意味着教育一刻都离不开和心灵打交道。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随时倾听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建立一种真诚信任互相理解的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管理。多与学生商量,多听取学生的建议,善于听取意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修正错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被信任的尊严感,学生快乐,教师温馨,课堂教学必然和谐而充满勃勃生机。

4、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活动,即强调教育效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最优化的教和最优化的学。我们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应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方面考察教与学,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最优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优化。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一切教育的外在影响只有通过人的主体作用才会发挥其教育作用,才使学生的素质发展成为可能。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即改革教的方式,也改革学的方式以及教学的评价方式,只有在新课改理念下改革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改中,我们要遵循新课改理念,依据教育学基本原理和现代教育基本原理,通过教师教的最优化,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满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

5、实践依据

我校承担的双流县“十五”教育科研课题《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圆满结题,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结合我校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对该课题的研究,使我们拥有了开展该课题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该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我们把对新课改的实践与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成果结合,对该课题进行了整合研究,从而使我们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的策略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受益于交互式研究成果,我校各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有一定的改变,课堂教学双方已走向合作、参与、互动的模式。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的“以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意识。

2、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

3、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到更全面的发展。

4、探索有效课堂的评价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语文组

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组

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组

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理化理

理化课堂教学中实验操作策略研究

1、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适合提高各科课堂效益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有效课堂的评价体系。

五、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教师:研究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原因,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2、学生:我校学生当前学习状况,并分析原因,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使学生发生转变。

(二)研究思路

教科室负责总课题的牵头,培训,组织,管理。根据学科的特点,下设子课题组,由教研组长负责,找到各科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切入口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前期准备工作中,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调查,分析以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原因,为开展研究提供依据,结题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三年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2、个案法:通过对课堂教学事例分析,找出规律,总结经验,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3、文献法:广泛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我们的研究,吸取有益的成果,在研究中归纳提高,从而指导我们的研究实践。

六、课题研究活动安排

时间

地点

内容

目的

人员

2007.9

东升一中

课题培训会暨筹备会

明确方向,确定思路路

领导、参研人员

2007.12

东升一中

开题暨理论学习

开题、培训主研

领导、参研人员

2008.3

东升一中

布置工作、理论学习

安排好研究工作

参研人员

2008.4

东升一中

研讨活动、理论学习

交流研究心得

参研人员

2008.6

 

东升一中

专家讲座

提高理论水平

参研人员

2008.9

东升一中

总结阶段成果

交流研究心得

参研人员

2008.11

东升一中

布置工作、理论学习

提高理论水平

参研人员

2008.12

东升一中

课题研讨

交流研究心得

参研人员

2009.3

东升一中

总结阶段成果

交流研究心得

参研人员

2009.5

东升一中

专家讲座

提高理论水平

参研人员

2009.6

东升一中

专题研讨

交流研究心得

参研人员

2009.9

东升一中

布置工作、理论学习

安排工作

参研人员

2009.10

东升一中

专题讲座

交流研究心得

参研人员

2009.11

东升一中

专题研讨

交流研究心得

参研人员

2009.12

东升一中

外出学习

观察先进经验

参研人员

2010.1

东升一中

外出参观

参研人员

2010.3

东升一中

布置工作、总结成果

参研人员

2010.5

 

东升一中

专题研讨

交流研究心得

参研人员

2010.7

东升一中

课题研讨

交流研究心得

参研人员

2010.9

东升一中

布置工作、总结成果

参研人员

2010.11

 

东升一中

总结成果、申报结题

参研人员

2010.12

东升一中

请市县专家结题验收

参研人员

七、课题研究预期进程及成果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07年9月——2010年11月,共划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及预期成果和时间分段如下:

第一阶段(2007.9—2008.6)前期准备,初步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组建课题组,制订、完善研究方案,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调查分析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并对其作出中肯的评估。

预期成果: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方案,东升一中教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和课题前测报告。

第二阶段(2008.7—2010.7)课题探索、实施、发展阶段

主要任务:课题组按方案实施研究,聘请专家指导,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组织研讨交流。

预期成果: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探求最适合于我校实际,带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策略,阶段研究报告,课题相关的系列论文。

第三阶段(2010.8—2010.11)评价和成果总结,专家验收阶段

主要任务: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最终研究成果,邀请专家鉴定并结题。

预期成果:课题研究报告,论文集、课例集、个案集、音像、图片集、CAI软件等。

八、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课题研究机构组织

①成立一级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曾德全(校长)

副组长:佘建国(副校长)

陈宁(教务主任)

孙晓雯(教导副主任)

顾问:顾颉   杨独鸣   易恩   罗开强

子课题负责人: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参加教师:全体教师

②成立科研实施小组

组长:陈宁

副组长:孙晓雯  张显金  毛兴杰  黄红雁  陈红兵

③成立一级子课题组

语文组:张显金

数学组:黄红雁

英语组:毛兴杰

理化组:陈红兵

2、加强课题研究工作,建立规范的研究制度

①归纳、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内容,为顺利进入该课题实际研究作好准备。

②通过行政途径制定本课题的实施意见,推进本课题的研究。

③学校将通过行政办公会和职代会讨论后,每年划拨一万元作为研究经费,经费进行专款专用,接受校财金小组定期审核。

④制定相应的研究制度,保障本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

⑴、会议、研讨制度

⑵、资料管理制度

⑶、经费管理制度

⑷、奖惩制度


新闻来源:双流区东升一中